凉山大凉山彝族漆器是一种源自于凉山地区彝族传统文化的手工艺品。凉山地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这里地势险峻,山峦连绵,自然环境得天独厚,适宜种植各种优质原料。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用特殊的材料和独特的工艺制作出了彝族漆器,展现出了彝族民族的独特创作精神。
彝族漆器的制作工艺流程可以分为选材、粗坯制作、粗坯储藏、细坯制作、漆绘和成品储藏等六个方面。
首先是选材环节,彝族人民在制作彝族漆器时,认为制作漆器的品质原木应该是格尼和索玛。格尼是一种桦树,用于制作大餐具,如汤钵、碗等;索玛则是杜鹃树之一,用于制作小餐具,如酒杯等。这些材料一般在冬季砍伐,需在树林里自然阴干一年后才能投入制作。
接下来是粗坯制作,粗坯是指将原木以刀斧砍削成形。粗坯的制作分为野外制作和室内制作两种方式。野外制作是直接在储藏木料的地方制作,而室内制作则是将木料运回屋内进行制作。根据不同餐、酒具的形状特征,彝族漆器的粗坯分为库祖和艾持两大类。库祖类粗坯包括木质汤钵、碟子等器皿,而艾持类则主要指大锅勺、小汤勺等用品的粗坯。
制作完粗坯后,需要进行粗坯储藏。粗坯制成后,彝族人民会将其迅速储藏起来,这是漆器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情况下,粗坯会在地里挖坑深埋,并在坑上堆积农家肥进行发酵。经过一段时间的储藏,漆器就不易变形、不易裂开、经久耐用。
下一步是细坯制作,这是制作漆器具体形状的环节。细坯制作一般在传统工场里完成,漆器的手工制作工场往往设在住房附近。制作细坯时,会用传统机械将粗坯固定于木架上,并通过活塞式旋刀来加工和精细制作,最终制成原木色器皿,为后续的漆绘阶段做好准备。
漆绘是彝族漆器的精华所在。彝族漆器的漆绘工艺特别,只使用黑、红、黄三种颜色。黑色颜料是从漆树上采集的汁液,红色颜料是银朱,黄色颜料是石黄。为了完成漆绘工艺,漆绘工具中有黑漆笔、黄漆笔、红漆笔、打点笔和颜料瓶等。漆绘工艺独特,漆器经过漆绘后呈现出精美的图案和鲜艳的色彩。
*是成品储藏环节,彝族漆器的漆绘流程完成后,需要进行长时间的阴干储藏。一般来说,储藏室一般建在房前屋后,以保持适宜的湿度,防止漆器变形。漆器一般要储藏一年以上方可使用和出售。
凉山大凉山彝族漆器以其独特的工艺流程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示了彝族民族的独特创作精神。凉山彝族漆器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高度的技术与艺术水平,并且经历长时间的储藏和阴干过程,最终形成耐用、精美的彝族漆器。品尝彝族漆器,不仅可以领略到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能让人体验到彝族人民对工艺品的深刻理解与独特创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