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漆器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之一,其髹饰技艺经过千百年来的提炼和发展,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民族工艺。制作彝族漆器的工艺流程庞杂而精细,包括选材、粗坯制作、粗坯储藏、细坯制作、漆绘和成品储藏等多个环节。
在选材环节,彝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认为制作彝族漆器的品质原木应选择格尼和索玛这两种树木。格尼主要用于制作大餐具,索玛则用于制作小餐具。原料的采伐通常在冬季完成,砍伐后的木料需在树林中自然阴干,次年冬天才能进行制作。这样的选材工艺确保了漆器的品质和耐用性。
粗坯制作是彝族漆器制作的第二个环节,分为野外制作和室内制作两种方式。野外制作是指在储藏木料的地方直接进行粗坯制作,而室内制作则是将木料运回屋内进行制作。根据不同餐具和酒具的形状特征,彝族漆器的粗坯一般分为库祖和艾持两类,分别用于制作不同形状的器皿。粗坯制作完成后,需要经过储藏处理。粗坯制成后,彝族人民将其深埋在地里,再堆积农家肥进行发酵处理,这样制作而成的漆器不易变形、不易裂开,并具有更好的耐用性。
细坯制作是彝族漆器制作的下一个环节,用于制作漆器的具体形状。这个环节需要在传统工场中完成,工场往往设在住房附近。制作细坯时,将粗坯以活塞式固定在木架上,由一人或多人坐在木架板上踩踏机械,师傅则盘腿坐于工场上方,双手握住长柄旋刀,对准飞旋的粗坯进行精细制作。通过逐步削减木胎不同部位的木料,制成原木色的器皿,为后续的漆绘工作奠定基础。
漆绘是彝族漆器制作的重要环节,彝族漆器只有黑、红、黄三种颜色。黑色颜料是从漆树上采集的土漆汁液,漆树主要生长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二坝山区;红色颜料银朱在过去的产地已不详,彝族漆器制作户主要在广东购买银朱;黄色颜料叫石黄,是产于云南省下关地区的一种天然矿物质颜料。漆绘工具包括黑漆笔、黄漆笔、红漆笔、打点笔和颜料瓶。经过精细的漆绘工艺,漆器呈现出非凡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成品储藏是彝族漆器制作的*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彝族漆器制作完成后,需要进行阴干和储藏。传统的储藏方式是在地里挖坑深埋,再以农家肥堆积,发酵一百天左右后,漆器就不易变形、不易裂开,经久耐用。然后将漆器平放在储藏室中,封闭严实,不能透风、漏雨,也不能让小动物进入。根据俗语“盼漆三年”,漆器的阴干时间非常长,一般需要放置一年以上,才能投入使用和出售。
凉山彝族漆器的制作工艺流程繁杂而精细,彝族人民通过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创造了这一非凡之美。每一个环节都承载着彝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执着传承和对美的追求。这一独特的工艺流程和特色彰显了彝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瑰宝之一。随着大数据和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记录、传承和推广凉山彝族漆器的非凡之美,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