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特产武都红芪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药材,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根据《本草纲目》和其他古籍记载,红芪在古代就被用于补虚温阳。在明代,它就被描述为产自“黑水宕昌”的黄芪,色白、甘甜而温补。武都作为甘肃省红芪较早的产地,被《甘肃省志》记载为红芪的家种始于1956年,并在800年前就已经开始在全国各地销售。
20世纪80年代初,武都红芪达到了高峰时期,1985年更是荣获国家外贸部颁发的《出口商品荣誉证书》。其产地范围包括武都区下的25个乡镇376个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4°34′30″—105°38′45″,北纬32°47′55″—33°42′30″。红芪的生长条件要求凉爽气候、耐寒、湿润的土壤,主要生长在海拔1100—1900米,降水量480—903毫米的区域内。
红芪在加工过程中需要进行一系列步骤。首先是挖掘和收获,农民需要选择适宜的时间和方式进行挖掘,尽量保留植株的地下茎。然后是清洗,将挖掘好的红芪进行清洗,去掉泥土和杂质。接着是切片和晒干,将清洗好的红芪切成块或片,晒干后保留。
红芪的道路由来,正因为甘肃武都特产的野生黄芪移植栽培技术娴熟精深。所以,武都红芪有着独特的地域保护标志,确保了其在市场上的独特性和地方特色。武都红芪具有较高药用价值,因此备受赞誉。而且,武都红芪的种植区域环境适宜,为红芪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总的来说,甘肃特产武都红芪的加工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农民们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挖掘、清洗、切片晒干等一系列步骤。武都红芪作为甘肃的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外均享有盛誉。希望将来能有更多的学者和农民加入到红芪的研究和种植中,不断推动这一优质农产品的发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