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是一种原产于中国的古老野生藤本果树,也被称为阳桃、毛桃、山洋桃、毛梨桃等。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就有猕猴桃的记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对猕猴桃进行了描述。
猕猴桃的名字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因为猕猴喜食猕猴桃,所以得名;另一种说法是因为猕猴桃的果皮复毛,看起来像猕猴一样,所以得名。
在中国的湖北和川东等地区,猕猴桃还被称为羊桃。据《尔雅·释草》中所记载,东晋时期博物学家郭璞把猕猴桃定名为羊桃,湖北和川东地区的百姓至今仍称其为羊桃。
猕猴桃除了作为野果食用外,由于其叶和花都很漂亮,唐代就开始将猕猴桃作为观赏花木在庭院中栽培。唐代诗人岑参的《宿太白东溪李老舍寄弟侄》诗中就有“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的描述,形象地展示了人们当时用猕猴桃美化家居的情景。
关于剥猕猴桃的方法,有三种常用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用手剥皮法。当猕猴桃成熟时,果肉变得很软,皮很容易剥下来。只需将猕猴桃在一个板子上揉两下,让果肉和皮分开,然后用手从上到下一撕,猕猴桃皮就能轻松地脱落。
第二种方法是用工具去皮法。可以用水果刀来削去猕猴桃的皮,方法类似于削苹果皮。现在市场上还有专门去猕猴桃皮的工具,非常方便,原理与削苹果类似。
第三种方法是将猕猴桃切成两瓣,再用小勺子沿着内靠皮的地方将果肉取出,剩下的猕猴桃皮就可以丢掉了。
以上这些方法都是通过平时的观察和积累发现的,非常方便快捷,让剥猕猴桃变得更加简单。
总结起来,猕猴桃是一种原产于中国的古老野生藤本果树,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就有其记载。猕猴桃这个名字有两种来源的说法,一种是因为猕猴喜食,故以猕猴命名;另一种是因为果皮复毛,貌似猕猴而得名。剥猕猴桃的方法有手剥皮法、用工具去皮法和将猕猴桃切成两瓣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通过积累和观察总结出来的,让剥猕猴桃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无论是猕猴桃的起源还是如何剥皮,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享用猕猴桃这种特产果品。